首先引入幾起典型的擱淺事故。
1、2011年8月9日,馬耳他籍自卸式散貨船CSL Tames在蘇格蘭Mull海峽擱淺。值班駕駛員避讓他船時改變了航向,他未注意到新的航向指向淺水區域,且未發現ECDIS發出的視覺擱淺警報。該輪安全等深線設置成10m,與其吃水不符,船長和值班駕駛員對ECDIS不熟悉。
2、2014年7月14日,巴哈馬籍客滾船Cmmodore Clipper在St Peter港附近海圖標注的淺礁石上擱淺。MMB調查顯示:安全等深線設置不準確、偏離航線報警被忽視、電子海圖系統聲音報警功能未開啟。調查還顯示:自被批準ECDIS為主要航行方式后,該輪航行途中經常觸發ECDIS報警,與公司船隊中其他船舶的駕駛員一樣,CmmodoreClipper輪的駕駛人員覺得頻繁的報警讓他們嚴重分心。由于各輪的船長反映以上問題,公司同意船隊取消聲音報警功能,然而,視覺報警仍然可以在電子海圖上觀察到,公司未將以上決定通知船旗國。
3、2016年12月3日2:48,西班牙籍散貨船Muros由Teesport開往Rochefort航行途中,在英國東海岸Haisborough Sand擱淺。自行脫淺未果,6天后,在拖船協助下脫淺成功。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環境污染,但該船的舵設備損壞,被拖往鹿特丹修理。
小結:
ECDIS安全設置不當,最重要的是安全等深線的設置不當。駕駛臺班組成員水平不一,能力參差不齊,在船舶避讓中,顧此失彼,導致船舶駛向危險水域。
海圖作業作為航線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,是航行安全的基礎保障。電子海圖(ECDIS)已經逐步取代紙質海圖,傳統的海圖作業也轉移到電腦終端完成。
電子海圖不像傳統紙質海圖那么簡單、直觀,需要操作人員對其工作原理、相關設置及局限性有充分的理解,并且時刻謹慎駕駛,才能有助于船舶航行安全。電子海圖水深設置及相關操作失誤引發的多起海上擱淺事故,主要原因就是駕駛員對電子海圖安全設置不當。
因此,正確使用電子海圖安全航行是包括人、設備、船舶、環境在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,要求船長和駕駛員經過專項培訓,熟練掌握各項參數設置及報警功能,建立安全參數設置的標準操作程序。本文主要就正確使用電子海圖對航行安全的重要性進行探討。
解決方案:
1、正確選擇海圖顯示模式和圖層模式。通常使用雙色顯示會比較簡潔和清楚:即區分安全水域和危險水域。其次,當夜間或晨昏蒙影時選擇雙色顯示會有利于改善ARPA和AIS目標觀察的對比度,四色顯示會減少相鄰水深區域的對比度,不建議在夜間選擇四色顯示,因為由于光線原因,不利于區分安全水域和危險水域。另外,淺水圖案是在安全等深線以內的水域用菱形網格覆蓋,危險水域(安全等深線以內的水域)在ECDIS屏幕上能明顯區別于其他水域顯示。如果選擇四色顯示,尤其是夜間航行時,開啟淺水圖案會有利于區別危險水域。
2、正確編制計劃航線。ECDIS航線編輯可以采用圖形編輯和表格編輯兩種,圖形編輯是利用鼠標快捷地在海圖上編輯航線,表格編輯是以表格形式編輯航線。編輯航線之前,在“航線設計選項”中設置常規參數,包括選用的時間、選擇的浮標區、偏航量、抵達半徑、航速、旋回速率、轉向半徑、時區、大圓航線或橫向線、是否需要編輯當中安全檢查等。航線編輯好之后,保存之前,系統會自動安全檢測,主要內容有是否穿越非官方海圖、是否穿越安全等深線、是否穿越特殊區域、是否臨近孤立危險物等。該檢測對整個泊位一泊位航段進行全面的檢測,由于檢測項目多,通常耗費幾分鐘時間,且兩端港口區域由于水域限制經常會觸發眾多危險報警項,航線設計人員切記要對所有檢測到的危險報警一一核對,并在足夠大比例尺海圖上視覺復查航線,確保計劃航線的安全性。
3、嚴格審核并確認計劃航線。船舶二副作為負責人,每一航次開始前,應根據船長的航行方案擬定“航行計劃”,擬定結束后報告船長。每次開船前船長應對二副擬定的“航行計劃”仔細審核,并作為航次計劃的一部分,所有值班駕駛員應認真閱讀、簽名并執行。如果在航行中決定改變計劃航線的下—停靠港,或者因其他原因,船舶需大幅度偏離計劃航線,船長應及早修正航線,并在海圖上重新標出。對“航次計劃”的任何修改應及時告知駕駛員,并要求駕駛員長重新簽閱。
4、業務培訓、提高駕駛員綜合素質、強化駕駛臺資源管理。船長應經常評估駕駛員的適任能力,并結合公司體系文件中有關船員培訓制度,制定適合本船的培訓計劃。船長和駕駛員應該對駕駛臺各種可利用資源充分地控制和組織,并減少人為失誤,增強團隊安全意識,提高駕駛臺班組應變能力,保障航行安全。